这份路线图将对法治这一宏伟目标的最终到达作出具体规划和全面部署,这次会议的议题,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接触国际人权法时间长了以后,不禁令人思考这样一个多少有些宏大的问题:是什么使得一个主权国家甘愿放弃自己司法上的终审权,甚至甘愿接受法院判决中改善国内立法、行政的要求呢?条约法中的条约必须信守原则固然是一种解释,但又是什么促使各国在1950年签订这样一个公约呢? 在将自己的这一疑问与同事交流后,我发现他们对此都已习以为常,认为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然而,二战结束以后,这种情况改变了。

我后来又多次与法院的立陶宛籍律师Justas讨论此案,他将当时的历史背景详细地向我作了介绍,还请我一同参加了在欧洲理事会进行的反映上世纪40年代发生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内的屠杀(之所以没有使用灭绝种族这一法律术语,是因为时至今日仍未有任何司法机构作出定性判决)事件,对我震动颇大。虽然从不刻意,但我也时刻注意将祖国最新的情况、信息和发展成果传递出去。而交由审判庭(Chamber)或大审判庭(Grand Chamber)处理的案件虽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却大多涉及十分前沿或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在目前每年向法院提出的数万件申请中,绝大多数都有现成的判例可供援引,只要依据流程便很容易处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的存在其实正是为了保障人权。
对国际法的研究有助于法院根据相关国际法原则,并参考其它国际组织(例如国际法院、欧洲法院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的倾向,以判断相关法律问题的国际标准及其演变趋势。自己家里的信箱有时还会收到来自德国的购物广告。一方面,要营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遵纪守法和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建设法治国家,推进法治昌明,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是亿万人民的美好期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法治不能大跃进,不能脱离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再如,我国要进一步推进有关民生方面的立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要,尤其是要对之前过多反映部门利益的原有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治国目标,并将其定位为中国梦宏伟蓝图的重要内容。
法治的固有含义包含了良法和善治两方面内容。法治政府,一定是有限政府。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进一步明确行政权力界限、规范行政行为程序、加强行政信息公开,通过权力问责机制,加大对违法、失职行为的追惩力度。此外,要实现法律与道德、依法治国与道德教化的有机结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口号之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宪法,上升为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并成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和行动指南。
依法治国要求全面实现依法行政、加快司法改革、建设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要求全面实现依法行政。此外,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各级党组织从方向和组织上实现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但在具体工作中,要理顺党委政法委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支持司法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行使职权,而不能非法干预,甚至越俎代庖。一方面,只有那些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才具备良法的特点。这些措施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同时也表明近年来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就依法行政而言,要求政府职能应当由法律来确定,无法律则无行政。只有深化司法改革,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才能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

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此外,要实现法律与道德、依法治国与道德教化的有机结合。
我国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是法律体系并不等于法治体系,这个体系应当不断地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我国法治现状以及法治水平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善治就是要将民主法治化,通过法治切实保障人民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实现善治,核心是依宪治理、依法治国,构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法治本身就是一种规则之治,只有全社会人人诚实守信,崇尚道德,遵守规矩,才能奠定法治的基础。
依宪治国,就必须保障宪法的实施。与此同时,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也成为依法执政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就要求党必须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要明确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不能拥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宪法确立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机制,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这次会议的议题,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不断完善法治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法治建设中所必须经历的历程。任何权力都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不能允许任何人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强调改革过程中,执政党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要让法治在改革中发挥引领和推动的作用,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确保改革事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厉行法治,将使中国社会生机盎然、生生不息,将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在反腐行动中拍苍蝇和打老虎并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
进一步明确行政权力界限、规范行政行为程序、加强行政信息公开,通过权力问责机制,加大对违法、失职行为的追惩力度。从立法来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正在不断走向完善。
依法治理要求依照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各个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各个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据宪法所赋予的职权来行使权力,并依据宪法的规定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再如,我国要进一步推进有关民生方面的立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要,尤其是要对之前过多反映部门利益的原有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依宪治国,就是要用宪法约束公权力,把公权力关进宪法制度的笼子。
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严重存在。 依法治国要求全面实现依法行政、加快司法改革、建设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要求全面实现依法行政。
良法善治并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本质上就是要用良法治国。从已经披露的反腐案件来看,被抓出来的腐败分子级别越来越高,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打破了以前级别越高越安全、刑不上大夫的观念,真正做到了反腐无禁区、对腐败零容忍。
四中全会必将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事业开启新的篇章。依法治国,要求建设法治社会。